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有回馈,永不失败 (第1/1页)
在运动场上想要保持永远的不败之身,有一个最简单的做法,那就是永远纸上谈兵就好,千万不要上场实战。只要上场,你一定就得面对失败的风险。 bAng球甚至被称作是一种「面对失败的运动」,身为打者,拥有三成的打击率就可以算是不错了;那意味着十次上场打击的机会里,只有三次会击出安打,其他七次都会以失败坐收。上场之前经过了那麽大量的练习,上场之後还要和对手斗智斗力,但是最後的成功率并不算太高,如果是你,受得了吗?还能坚持吗?可是我们一般人通常只看到浓缩成几分钟的JiNg华剪辑,觉得好像每个选手都很强,怎麽打怎麽有,这根本是天大的误会。如果是篮球场上,六成的投篮命中率算是不错的,但这还是隐含着将近一半的失败率。 在世界篮球最高殿堂NBA里面有所谓的「50-40-90俱乐部」,50%的投篮命中率(不包含罚球)、40%的三分球命中率、90%的罚球命中率,这代表了一种全方位的S手等级。自从引进三分球制度之後,历史上只有7个人达成过,包含了LarryBird(2次)、MarkPrice、ReggieMiller、StephenNash(皆为4次)、DirkNowitzki、KevinDurant、StephenCurry(皆为1次)一共七个人,被誉为篮球大帝的MichaelJordan和被戏称为生化人的LeBronJames则没有完成过这项成就。如此难得的纪录,如果拿掉90%的罚球命中率不看,其实另外两个(50%和40%)的反面意思就是「一半以上的失败率。」 许多人往往会因为害怕失败、出糗之类的原因而犹豫不前。「保持完美主义的最佳策略就是不要上场,不要上场就不会失败了。」那要怎麽面对这些挫折?如果去问那些殿堂级的选手,通常只会得到最简单又最直接的答案:「继续练啊。」能够说出这麽云淡风轻的话,代表这些伟大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强度非同小可,其中的关键因素,或许来自於他们和一般人看待失败与挫折的眼光是不同的。如果要评估成功与失败何者能带给一个人b较大的进步,答案往往是後者。 我们当然都希望事情进展顺利、得到成功的结果,不过仔细想想,成功固然受人喜欢,但其实除了大肆庆祝和心情愉悦之外,对於一个人的实质提升,不管是技术或是什麽层面都好,进展的程度大概都b失败来的小。成功之後会让人愉悦、开庆功宴,对於方才表现的检讨可能会有,但通常会b较不深刻。失败不一样,大家会冷静许多、坐下来好好检讨、痛定思痛,想办法要Ga0清楚是哪里出了问题,找出许多可以加强的部分,然後变得更强,好面对下一次的挑战。 重复先前说过的,我们一直都在改变的路上,途中的考验只是一种评估现况的节点,让我们可以回头检视与检讨,变得更好然後继续向前;我们从小接触的学校教育本意也是这样的,却不知怎麽地渐渐扭曲成太过重视成功,同时也就非常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总是伴随着处罚、讪笑,一再伤害我们的自尊与自信。为了生存,我们慢慢地只待在舒适圈里面,想办法保护自己,不要自曝其短,让别人抓到把柄。 如果要练习一种看待失败/挫折的新眼光,重新定义或许是个不错的方式。 在我学习催眠的过程中,学到一句非常受用的话:「催眠师永不失败。」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催眠师Si要面子不承认失败,而是说在催眠的过程中,好的催眠师会将他与当事人互动之中得到的所有线索都当成是「回馈」,当成要进行下一步、下一个瞬间要做出哪些调整的素材。运作这样的思维逻辑,就不会有「我失败了」、「我Ga0砸了」的慌张止步感,而是不断地产生「我有新的回馈线索可以参考了」的想法,进而能够不断地推进。 语言是有力量的,尤其是那些我们对自己说的话,有时候换句话说、换个方式说,会产生很不一样的效果。 据说回馈(feedback)一词最早是来自工业领域。像是冷气的恒温设定,假设一开始将冷气设定在26度,那麽冷气便要根据它内部的温度计从空气中侦测到的气温来调整风速、冷度,在微妙的平衡之中,冷气不断地做出细部调整,而调整的依据便是气温的直接回馈;冷气不会把实际气温和自己吹出的风的不一致看成是失败然後关机(如果是这样,我们会觉得它坏掉了然後修理或换掉),它只是把那看成是回馈,然後不断地进行调整。如果你时常遇到挫折就当机或关机,不妨回家与冷气深情对望几分钟,说不定可以悟出一些什麽来。 不管是什麽领域,许多成功人士都说过,他们在能有今天的成功之前,都嚐过了许许多多的失败,就连大家说他们成功的当下,失败的经验依然是经常在发生的。大家总是说能够成功的人都是那些不怕失败,甚至是可以拥抱失败的人;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说,成功人士定义失败的方式与一般人不同,他们将每一次的失败都看成是最直接的回馈,并将那个当成是宝贵的第一手素材,将其善用转化,一步一步朝向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 如果是完全不想做的事情也就罢了,不会浪费我们的时间。那些会让我们花一堆时间踌躇不前、在内心预演上百次小剧场的事情,往往都是让人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未雨绸缪是必要的,但若是花太多时间可能就会过了头,面对那些可能遭遇的阻碍/不顺/挫折/失败,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看,阻碍的存在不是用来证明你很差劲然後使你不敢再往前走,而是为了让你检视并超越现况用的好素材,千万别白白浪费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